恢复线下培训服务的工作指引

5月15日,上海市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关于部分培训机构恢复线下培训服务的通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明确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报培训场所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作出承诺后,可于5月18日起恢复线下培训服务。

备案承诺怎么操作?防控管理怎么做?别急,一份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恢复线下培训服务备案承诺的操作指南以及防控管理要求已为你准备好。详↓


微信图片_20210114190517.jpg

1

筹备

培训机构应当按照《上海市培训机构恢复线下服务的工作指引》(详见第二条推文)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梳理排摸人员健康情况、制定防控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配备防控物资、进行场所与设施设备清洁消毒等工作。

2

申报

完成相关筹备工作的培训机构,应当将机构基本情况、人员信息、防控管理方案、应急预案等情况通过“上海市培训机构恢复线下培训服务备案承诺与信息公示平台”(http://shpeixun.org.cn/),报培训场所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作出相关防疫承诺。


注意,该渠道受理范围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办学许可证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3

获取二维码

培训机构通过平台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作出承诺后,可以取得备案承诺信息公示二维码。

4

公示并恢复线下培训服务

培训机构取得二维码后,应当在培训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公示内容如下,公示样张由平台生成)以接受监督,然后可以恢复线下培训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114190523.jpg

5

加强防控

培训机构在恢复线下培训服务后应当严格落实防控管理制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发现疑似症状人员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理。同时,要关注疫情发展的情况,根据防控要求临时调整线下培训服务。

6

接受监督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培训机构备案承诺相关情况抄告所在地街镇政府,并会同疾控等部门对培训机构加强监督检查。


检查主要围绕各机构物资筹备与使用、防控工作制度与执行、应急预案与演练等方面。其中,必看入口检查、洗手液配备、消毒举措、临时留观室和应急预案的完备性、有效性等。


一旦发现违反防控要求的行为,要立即制止、督促整改,并根据情形严重程度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PS:未取得备案承诺信息公示二维码,或者经相关部门检查未通过的,不得开展线下培训服务。


培训机构恢复线下服务前,应当按照本市疫情防控要求,结合机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恢复线下服务后,应当严格落实防控要求,确保师生安全。



一、人员健康

(一)员工安全
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督促员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科学戴口罩、穿清洁工作服,规范落实自我健康监测。
鼓励培训机构对部分地区返岗员工开展核酸检测。

(二)人员进出管理
进入培训场所的所有人员应持有“随申码”绿码并且符合体温要求,同时无咳嗽、气促等异常症状。对拒绝接受体温测量、不能提供“随申码”绿码、体温异常者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症状者,不得进入培训场所。
同时,做好所有学员及陪同家长的健康状况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

二、服务场所

(一)通风条件
首选自然通风,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前应落实全面清洗消毒,使用时应加大新风量,加强通风换气,关闭回风。

(二)场所消毒
对所有服务、办公场所及设施设备,特别是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垃圾厢房、电梯、办公室及车辆等公共及重点场所,在恢复线下服务前进行全面消毒。
在恢复线下服务后,每天上下午应当对场所进行消毒至少2次,并详细记录。对不同学员轮流使用的教室,应当在每轮使用后立即规范消毒。

(三)食品安全
培训机构提供膳食服务的,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要求,加强从业人员健康和个人卫生管理,保持加工经营场所清洁卫生,落实食品原料采购和食品加工过程管理要求。采取预约用餐、错峰用餐等方式避免集中就餐,每批用餐结束后食堂场所均应立即进行规范消毒。

(四)临时留观区
培训场所应设置临时留观区。留观区应当具有足够的空间且相对独立,远离教室、食堂以及人员易到达的场所,采光、通风良好,推荐配备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和洗手设施,设立提醒标识,避免其他人员误入。

三、防控物资

提前储备足够的体温检测设备、洗手液、消毒药品和器具、口罩、一次性手套、隔离防护服等物资,并备妥符合条件的洗手设施。

其中,同时进出办学(训)场所人数较多的机构(一般为超过100人),须安装热像式筛检仪,避免因体温检测慢而引发人员聚集。

四、防控制度

(一)防控管理方案
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制定相应的疫情防控管理方案。落实相关负责人,开展防疫培训与演练,确保所有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其中:
1.安排所有人员(含陪同家长等)错时到达,避免人员聚集与车辆拥堵。
2.细化所有人员(含陪同家长等)进出流程,在进入机构时进行身份核对、询问健康状况、核验“健康码”绿码、体温检测(不超过37.3°C)等,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室内培训时人员间距保持1米以上,或科学佩戴口罩。并且密切关注所有在场人员(含家长等)的身体状况,适时进行体温检测。检测发现发热或者其他疑似症状人员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就餐、如厕等事宜,避免人员拥挤,并督促所有人员勤洗手。

(二)应急预案
针对入口检测、过程管理时可能发现的疑似症状人员,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落实责任人、开展演练、严格执行。应急处置预案应包含以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落实相关工作人员;
2.明确相关责任分工;
3.确定与属地行业主管部门和疾控机构的联系对接方式;
4.参照如下流程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1)发现发热等症状人员时(包括学员、员工、陪同家长等),应当收集其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并督促其就近去发热门诊就诊,并跟踪就诊情况。
(2)如果是未成年人发现发热等症状,应当立即通知人员家长(法定监护人),并安排其进入临时留观区等待家长陪同送发热门诊就诊,并跟踪就诊情况。
(3)如发现疑似病例,将人员信息告诉属地行业主管部门和疾控机构,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场所消毒和临时停止线下服务等工作。
(4)经疾控机构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并且场所消毒、其他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继续开展线下服务,并规范、严格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收起

取消
技术支持: 上海申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