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培训】
一、传动系统
(一)传动系功用:将发动机的转矩传递给驱动车轮,改变转矩大小。
(二)传动系组成:离合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
(三)各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
1.离合器
(1)功用:发动机与传动系统逐渐结合,保证汽车平稳起步;暂时切断发动机的动力传动,保证变速器换挡平顺;限值所传递的转矩,防止系统过载。
(2)结构:分为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压紧装置和操纵机构。
(3)工作原理:压紧装置能把从动盘压紧在飞轮端面上,发动机转矩靠飞轮与从动盘间的摩擦作用传递至从动盘之上,再经过从动轴传给变速器。
2.手动变速器
(1)功用:变速、变矩;倒车;中断动力传动。
(2)齿轮传动的原理
传动比:主动齿轮(输入)转速与从动齿轮(输出)转速之比。当小齿轮为主动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输出转速低(减速传动),此时传动比>1;当大齿轮为主动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输出转速高(增速转动),此时传动比<1。
变速器换挡锁装置:为保证变速器准确、安全、可靠工作而设置。包括换挡自锁装置(防止脱挡,保证全齿宽啮合);互锁装置(防止同时挂入两个档位);倒挡锁装置(误挂倒档)。
3.自动变速器
(1)组成:液力变矩器、齿轮变速机构、换挡执行元件、液压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
(2)原理:通过各传感器,将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车速、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变速器油温信号输入ECU,ECU依据信号,按换挡规律,向换挡电磁阀、油压电磁阀发出动作控制信号,换挡电磁阀和油压电磁阀将ECU动作控制信号转变为液压控制信号,控制阀根据液压控制信号控制换挡执行元件动作。
4.万向传动装置
(1)功用:在轴线相交且相互位置经常发生变化的两转轴之间传递动力。
(2)组成:万向节、传动轴、中间支承。
5.驱动桥
(1)功用:将由万向传动装置传来的发动机转矩传给驱动车轮,并经减速增矩、改变动力传动方向,使汽车行驶,且允许左右驱动车轮以不同转速旋转。
(2)组成: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桥壳。
主减速器功用:将发动机转矩传给差速器,将转矩增大并降低转速。
差速器功用:将主减速器传来的动力传给左、右两半轴,并在必要时允许左右半轴以不同转速旋转。
二、行驶系统
(一)行驶系功用:将传动系传来的转矩转化为汽车行驶的驱动力;支承汽车总质量;承受并传递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力与力矩;减少振动、缓和冲击,保证汽车行驶平稳。
(二)行驶系组成:车桥、车架(车身)、悬架、车轮总成。
(三)各组成部件的功用
1.车桥
(1)功用:传递车架(车身)与车轮总成之间各种载荷的作用。
(2)组成:转向桥、驱动桥、转向驱动桥、支持桥。
转向桥功用:支承车体部分质量,安装前轮及前轮制动器,连接车架,承受车架与车轮总成之间的作用力及其产生的弯矩和转矩,使前轮偏转转向。
2.车架:跨接在前后轮上的桥梁式结构,是各部件和总成安装的位置。
3.悬架
(1)功用:连接车架(车身)与车轮,把路面作用到车轮的各种力传给车架(车身);缓和冲击,承受和传递垂直载荷;保证汽车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2)组成:弹性元件、减振器、导向机构(传递纵向载荷和横向载荷,保证车轮相对于车架(车身)的运动关系)。
4.车轮总成
(1)功用:支承整车质量及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动载荷;缓和冲击负荷;为汽车提供驱动力和制动力;产生平衡汽车转向离心力的侧向力,产生自动回正力矩,使车轮具有保持直线行驶的能力;跨越障碍,保证通过性。
(2)组成:车轮、轮胎。
车轮功用:安装轮胎,承受轮胎与车桥之间的各种载荷作用。
轮胎功用:支承汽车质量,承受路面传递的载荷;与悬架共同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保证车轮与路面的附着性。
三、转向系统
(一)转向系功用: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和保持汽车稳定直线行驶。
(二)转向系组成:机械转向系(所有传动件为机械件)和动力转向系(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设转向加力装置)。
(三)各组成部件的功用
1.机械转向系统
(1)功用:增大由转向盘传到转向节的力,改变力的传动方向。
(2)组成:转向操纵机构、机械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
2.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1)组成:机械转向器、转向控制阀、转向动力缸、转向油泵、转向油罐。
(2)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转向油泵安装在发动机上,由曲轴通过V型带驱动运转向外输出油压,将发动机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压力能,促使动力转向。
四、制动系统
(一)制动系功用:按需减速或停车;下坡时保持车速稳定;使停驶汽车可靠驻停。
(二)制动系组成: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
(三)制动系工作原理:将汽车动能通过摩擦转换为成热能,并释放到大气中。制动时,踩下制动踏板,制动主缸向各制动轮缸供油,活塞在油压作用下,把摩擦材料压向制动盘。
五、路试制动性能检验结果分析
(一)制动距离大于规定值
1.液压制动系统:检查系统中空气渗入情况;检查制动主缸、制动轮缸;检查制动钳与制动盘或制动蹄摩擦片与制动鼓间隙。
2.气压制动系统:检查制动器间隙;检查制动控制阀、制动气室及真空增压器。
(二)制动跑偏
1.液压制动系统:检查跑偏一侧制动钳与制动盘或制动蹄片与制动鼓变形情况,检查轮毂轴承磨损与松旷;检查前轮定位;检查悬架固定螺栓紧固;检查制动力轮缸发卡或气阻。
2.气压制动系统:检查左右轮制动器间隙,检查前轮定位;检查跑偏一侧制动气室膜片破裂与推杆变形;检查制动凸轮与支承套、制动蹄与支承销锈蚀,检查制动鼓变形。
(三)制动拖滞
1.液压制动系统:检查制动踏板自由行程,制动器间隙过小;检查制动轮缸卡滞,制动液是否返回储油罐;检查真空助力器卡滞;检查制动复位弹簧失效脱落。
2.气压制动系统:检查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过小,制动器间隙过小;检查制动控制阀排气弹簧、橡胶阀有效性,检查制动气室膜片复位弹簧弹力;检查制动凸轮轴与轴套,制动蹄与支承销卡滞。
(四)制动异响
检查制动鼓失圆或摩擦片接触不良;制动蹄、制动鼓间隙过小或制动钳与制动盘发生摩擦;制动摩擦片品质、安装情况及磨损量,检查轮毂轴承松旷碎裂;制动蹄、制动钳松动、毛刺锈蚀;制动盘或制动鼓磨出沟槽或破裂。
(五)制动踏板力大:检查增压器或助力器失效,检查制动主缸发卡,制动轮缸或制动气室回位情况。
(六)制动鼓发热:检查制动器间隙过小,检查制动主缸回油顺畅,检查制动蹄复位弹簧过软,检查摩擦片有裂纹,真空增压装置的真空控制阀失灵。
(七)驻车制动锁不住:检查棘爪复位弹簧脱落失灵,检查驻车制动操纵杆棘爪或齿肩磨损损坏。
六、汽车燃料经济性检测结果分析
(一)发动机技术状况的影响:汽缸压缩压力、配气相位、点火系统技术状况、发动机工作温度、空气流量计和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和进气温度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爆震传感器、氧传感器、ECU、喷油器、节气门体、废气再循环阀、燃油压力调节器、进气泄露、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可变配气相位、废气涡轮增压器、点火系。
(二)底盘技术状况的影响:传动系技术状况、轮胎气压、车轮定位。
六、转向轮定位值引起侧滑
(一)原因:车轮外倾角;车轮前束。
七、转向盘自由转动量检测结果分析
(一)转向盘自由转动量过大原因:转向系齿轮啮合间隙调整不当;转向器齿轮箱安装不良;转向器齿轮磨损;转向轴万向节磨损;横拉杆连接处磨损。
(二)转向操纵力过大原因:转向系统调整不当,系统润滑不良,零部件磨损,变形。
四种制动及标准
四种制动:行车制动、驻车制动、应急制动、发动机制动
1.汽车制动完全释放时间:两轴汽车≤0.8s,三轴汽车≤1.2s。
2.挂车与牵引车意外脱离后,挂车应能自行制动,牵引车的制动仍有效。
3.专用校车、危货车和车长>9m的其它客车前轮,以及危货半挂车三轴的拦板式和仓栅式半挂车所有车轮都应装备盘式制动器。
4.客车、总质量>3500kg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总质量>3500kg的半挂车,以及所有危货车的所有行车制动器应装备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5.行车制动产生最大制动效能时的踏板力或手握力:乘用车≤500N;其它机动车≤700N。(参看7.10.2.3)
6.货车列车和铰接列车行车制动器匹配要求:满载时,牵引车(挂车)整车制动力/汽车列车整车制动力>牵引车(挂车)质量/汽车列车质量×90%,即牵引车(挂车)整车制动率>汽车列车整车制动率×90%。
7.所有汽车及总质量>3500kg的挂车应装防抱制动装置。总质量≥12000kg的危货车还应装备电控制动系统(EBS)。
8.防抱制动装置中的任何电器故障不应使行车制动器的制动促动时间和制动释放时间延长。在需要电源进行操纵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挂车上,电源应由专用电源线路供给。
9.驻车制动应能使机动车即使在没有驾驶人的情况下,也能停在上、下坡道上。驾驶人应在座位上就能实现驻车制动。对于汽车列车如挂车与牵引车脱离,挂车应能产生驻车制动。挂车的驻车制动装置应能由在地面上的人实施操纵。
10.驻车制动应通过纯机械装置把工作部件锁止,并且驾驶员施加于操纵装置上的力:手操纵时,乘用车≤400N,其它机动车≤600N;脚制动时,乘用车≤500N,其它机动车≤700N。
11.驻车制动操纵装置有足够的储备行程:在操纵装置全行程的2/3以内产生制动效能;驻车制动自动调节装置在全行程3/4以内达到制动效能。驻车制动使用电子控制装置时,锁止装置应为纯机械装置,发生断电情况锁止装置仍应保持持续有效.棘轮式制动操纵装置应保证在达到规定的驻车制动效能时,操纵杆往复拉动的次数<3次。
12.装备电涡流缓速器的汽车,电涡流缓速器的安装部位应设置温度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装置。
13.采用液压制动机动车,制动管路不渗漏,保持踏板力550N达到1min时,踏板无缓慢向前移动现象。
14.液压行车制动踏板行程≤全行程3/4,装有自动调整间隙装置的机动车踏板行程≤全行程4/5,乘用车踏板行程≤120mm,其它机动车≤150mm。
15.采用气压制动机动车,且不使用制动的情况下,气压升至600kPa,空压机停止3min,气压降≤10kPa;气压为750kPa时,空压机停机,制动踏板踩到底,气压稳定后观察3min,气压降≤20kPa;汽车列车、铰接客车、无轨电车气压降≤30kPa。
16.采用气压制动机动车,发动机在75%的额定转速下,4min内气压表指示气压应从零开始升至起步气压。
17.气压制动系统应装有限压装置,以确保贮气筒内气压不超过允许的最高气压。
18.车长>9m客车、总质量≥12000kg的货车和改装专项作业车,储气筒额定工作气压≥850kPa,装有空气悬架或盘式制动器时,还应≥1000kPa。
19.储气筒容量在连续5次踩到底全行程制动后,气压不低于起步气压。
20.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当制动系统的气压低于起步气压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驶人发出报警信号。
21.安装防抱制动装置的汽车,当防抱制动装置失效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驶人发出报警信号。
22.安装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客车、货车和总质量>3500kg的专项作业车,当行车制动器制动衬片需要更换时,应采用光学或声学报警装置向驾驶人报警。
23.路试检验制动性能时,发动机应与传动系统脱开,对自动变速器机动车,变速器应置于D挡。
24.制动距离:急踩制动时,从脚接触制动踏板起至机动车停止时,机动车驶过的距离。
25.制动协调时间:急踩制动时,从脚接触制动踏板至机动车减速度达到机动车充分发出平均减速度的75%所需时间。
26.制动协调时间标准:液压制动汽车≤0.35s;气压制动汽车≤0.6s;汽车列车、铰接客车≤0.8s。
27.空载时,驻车制动装置能保证机动车在坡度20%(总质量为整备质量1.2倍以下的机动车为15%)、轮胎与路面附着系数≥0.7坡道正反两个方向保持固定不动,时间≥2min。
28.驻车制动性能:驻车制动力总和≥测试状态下整车重量的20%,总质量为整备质量1.2倍以下机动车≥15%。
29.整车制动率:各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之和/整车重量(各轴静态轴荷之和)。
30.轴制动率:同轴左右车轮最大制动力之和/静(动)态轴荷。
31.制动不平衡率:同时刻左右车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该轴左右车轮最大制动力中较大者。除前轴外,当轴制动率<60%时,不平衡率为:同时刻左右车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该轴轴荷。
32.发动机制动:是指利用发动机制动抬起油门踏板,但不踏下离合器,利用发动机的压缩行程产生的压缩阻力,内摩擦力和进排气阻力对驱动轮形成制动作用。
33.应急制动:应急制动装置是指在车辆的常规制动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用来保证车辆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制动性能的一组装置或一个系统。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应急制动装置是不起作用的(或者不认为其产生的制动效果属于应急制动)。目前对于多数车辆来说,其常规制动系统通常具有两个或多个回路,此时应急制动装置(或系统)也可以是常规制动系统的一个回路或一部分,当其中1个回路发生故障失去制动功能后,另外的回路还可以提供制动,从而实现“应急”制动的效果。
应急制动不同于紧急制动。紧急制动是指突然而又快速进行制动,通常会导致ABS系统参与工作,但在这种情况下,制动系统是完好的,而且执行制动的就是常规的制动系统。
应急制动的标准
车辆类型 | 应急制动力总和占整车质量的% | 允许操纵力(手) | 允许操纵力(脚) |
不超9座的的载客汽车(M1) | ≥30 | ≤400 | ≤500 |
其他客车 | ≥26 | ≤600 | ≤700 |
载货汽车 | ≥23 | ≤600 | ≤700 |
应急制动题型示例:
1.下列关于应急制动力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A.座位数≤9的载客汽车,应急制动力总和占整车质量百分比≥30%
B.座位数≤9的载客汽车,允许操纵力:手操纵≤400N,脚操纵≤500N
C.其他载客汽车,应急制动力总和占整车质量百分比≥26%
D.载货汽车,应急制动力总和占整车质量百分比≥26%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